案例

网络上“代理退保”小广告屡禁不止,实际是以“维权”之名骗取消费者资金,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。近期,李女士在某网站得知有公司可以办理“代理退保”,对方向其虚假承诺可实现全额退保,但需要收取退保金额的30%作为服务费,于是李女士轻信“代理退保”的虚假承诺,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手机号码、保险合同等重要信息,并提前支付了一笔不菲的服务费。

保险公司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,发现此案件存在非法“代理退保”行为,保险公司向李女士重新介绍了该保险的保障功能和非法“代理退保”的危害,李女士最终选择了继续保障,但李女士支付的服务费已无法追回,导致资金受损。

非法“代理退保”危害

近年来,由于非法“代理退保”危害极大,各地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对此予以联合打击。那么,非法“代理退保”到底有哪些危害呢?

危害一:资金受骗受损。消费者支付了高额手续费,退保后又诱导消费者买新产品,甚至诱导消费者参与非法集资。消费者一旦受骗,可能面临损失难以挽回的风险。

危害二:失去现有保险保障,再次购买保险时也可能因年龄增大、职业变化等因素导致投保门槛提高,失去保险保障,消费者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下降。

危害三:遭受个人信息泄露风险。不法分子会收集消费者的证件号码、家庭住址、银行卡号、家庭成员等信息,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得不到维护,遭遇电信诈骗的风险增高。

警惕非法“代理退保”套路 理性维权

套路一:假冒身份、虚假宣传。不法分子冒充监管部门、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或法律工作者,利用QQ群、微信群、朋友圈、短视频、网络论坛、电商平台等渠道进行虚假宣传。

套路二:谎言欺骗、怂恿退保。谎称消费者所购买的保险产品“保险公司存在欺诈,多名消费者已经投诉”,或欺骗消费者“继续持有保单将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”,怂恿消费者进行退保。

套路三:诱导代理、非法牟利。谎称可以为消费者办理“全额退保”,诱导消费者签署代理退保服务协议,甚至以扣留保单、身份证件等手段对消费者加以控制,牟取高额的“代理退保”咨询费、手续费。

套路四:伪造证据、要挟退保。唆使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,怂恿或替代消费者通过电话录音、微信聊天等方式诱骗销售人员回复,进行虚假取证;或者通过伪造微信聊天记录、捏造违规销售的虚假事实,以要挟保险公司全额退保。

套路五:切断联系、反复施压。切断消费者正常维权通道,阻止消费者和保险公司、监管部门的有效联系,怂恿或替代消费者采取缠访闹访等过激行为。以维权举报为名,煽动消费者通过多次、反复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等方式向保险公司施压。

维权手段多种多样,请消费者理性选择正规合法途径进行维权,切勿因贪急图快从而导致权益受损。如遇保险合同纠纷,可先联系保险公司直接处理,与保险公司协商不成,可通过保险行业协会调解、法律诉讼或仲裁等方式解决。